1. 會前訪談: 深入了解、媒合
準備好對的專案團隊與夥伴:在紡織價值鏈裡,每一個利害關係人(包括品牌、零售商、製造商、技術公司、政策制定者、消費者、等)都有他們論述跟觀點。我們深深體會到,跨產業、跨領域的合作需要建立在共同目標之上才能長久。當來自不同組織的夥伴們有了一致的目標,合作的契機就出現了。
牆壁上面貼滿了便利貼,上面寫著「循環故事」、「供應鏈合作」、「回收料產品」、「企業社會責任」…等。 這些都是我們跟歐都納設計總監Sammi訪談時所聽到的重點。Sammi秀著歐都納的魚雷浮標照片說著「這個浮標是用回收的發泡材料做的,因為如此,它長得不漂亮,但是發泡材料生產的下腳料就可以被更好的利用。」「我們希望未來可以設計更多使用回收料的產品,像是外套、上衣…等。」當談到永續、循環經濟,許多客戶總忍不住跟我們分享公司針對這方面所做的努力。「當你們的回收料產品(用部分回收料製造的歐都納產品)走到產品生命週期的終點,你們會想要收回這項產品嗎?」我們試圖把話題帶到消費後紡織品。「對!我們希望能跟消費者做更好的溝通。當這些產品有一天走到終點,可以再從消費者手中收回來,讓它回收循環再利用。但是不確定消費者會不會真的把衣服拿回店面,又或者有其他可能的管道?」
我們跟Sammi解釋著,因為共創實驗室的計畫,認識了幾間舊衣回收商的老闆,幾次合作下,也漸漸了解舊衣回收的生態圈,學會了他們的語言。關於舊衣回收管道、物流/逆物流成本、消費者回收衣物類別比例…等,或許可以請教這些第一手接觸舊衣的老闆們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鎰呈行的永續長Martin剛跟品牌客戶開完會,立刻「無縫接軌」地跟我們在視訊會議中相見。「生質材料啊循環材料啊,品牌現在都在問這些,大家也都在努力做。」從跟Martin的對話以及互動,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思考敏捷、實事求是的人。「你覺得我們有機會把消費後的紡織做循環再用嗎?」我們決定開門見山式的問他。「消費後的(紡織)當然是更難做啦,不過也會是朝那樣的方向。」他認為比起在現有框架找到消費後紡織品的循環方法,不如直接從設計開始(Circular Design)。「品牌最後一定會走到C2C,就看我們要等著被浪衝,還是提早做準備。」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回到BMI•方略的辦公室,當我們將這些訪談的結果彙整分類,把每個公司的挑戰與需求貼在牆上時,看似分散的觀點,出現了關聯跟共通性。這中間的發現往往需要梳理跟分群分析,並且將受訪者的話語做大膽的詮釋。釐清過程中,我們發現一間公司面臨的挑戰,有時候剛好是另一間公司未來的需求。舉例來說,我們在與歐都納的談話中,看到的是一個想要開發循環設計的品牌,而在與鎰呈行永續長的對話間,觀察到Martin希望能研發循環材料。我們在前期訪談過程中,透過釐清不同公司經營者的生意挑戰、永續目標,進而找到關聯性與合作契機,這是公司之間的合作共創必須做的重要準備。
於是我們迫不及待的撥起電話,開始下一次雙方會議的安排。
訪談結果的整理